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实验室新闻 >>  正文 实验室新闻

气溶胶传播防不胜防?这支研究团队疫情高峰时深入武汉医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来源:admin   浏览量:  更新时间:2020-04-29 12:51:32


       

   

我们所处的公共环境究竟是否安全?


飞沫和接触传播被证实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而人们对于气溶胶传播所知甚少,甚至将它视作“防不胜防的空气传播”。我们所处的公共环境究竟是否安全?4月2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领衔的一项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研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蓝柯教授。

“在注意个人卫生防护的前提下,公共环境里的气溶胶大概率不会引起疾病传播。”据介绍,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一般是微米级或纳米级。有国外学者模拟气溶胶产生过程,发现病毒可以在气溶胶存活数小时。在武汉地区疫情高峰时期,从2月17日开始,蓝柯带领团队骨干深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舱医院病区及厕所,以及有过患者的居民小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及公共环境,进行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并利用团队前期研发的新冠病毒数字PCR检测等技术,首次获得武汉地区疫情暴发期的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数据并揭示空气动力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武汉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各采样点空气内的病毒拷贝数极小或为零,且这些气溶胶中所含的病毒拷贝可能仅是病毒核酸而不具有感染性。

让研究人员感到吃惊的是,重症病房空气里的新冠病毒载量,几乎测不到。“负压病房里换气效率高,即使空气中有病毒残留,被吸附到换气系统的滤膜上,过段时间也就没有活力了。这提示我们,在有患者的密闭空间里安装高效的换气系统,是可以降低风险的;百姓居家常开窗通风,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这提示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需注意加强马桶或便器的密封性,盖好马桶盖子再冲水,避免下水道有反水、漏水,同时加强对公共厕所的消毒。”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提出了病毒气溶胶“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蓝柯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研究人员在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发现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这提示医护人员在脱防护服时可以先彼此喷洒酒精,清洁人员对于地面也需经常消毒,减少室内灰尘,将有效避免扬尘导致的气溶胶产生。

此外,在医院楼栋通道也检出了微量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这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

蓝柯说,武汉疫情高峰时期,有好几万患者,医院、小区和其他开放的公共环境里检测出的气溶胶病毒载量都不高或检测不到,这说明我们的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不必过于恐慌,不要以为病毒会神出鬼没。但考虑到气溶胶传播有一定风险,疫情期间还是要减少人员聚集,特别在公共密闭空间例如超市、公共交通出行等要保持社交距离,加强换气通风,戴好口罩。  

研究团队于今年2月28日撰写了研究报告并提交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和相关医院,作为政府的决策参考和医院制定防控消毒策略的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也于今年3月10日在国际主要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布。由于该成果是在疫情真实环境中监测的新冠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空气动力学结果,论文预印本发布一个多月来被阅读下载5万余次。

美国疫情暴发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于2020年4月1日给美国总统办公室提交了紧急咨询报告,其中整段引用了该研究成果。

蓝柯特别提到,这次研究是多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是做病毒学研究的,对空气监测并不在行,一开始我们自己想了一些办法,但效果不太理想,后来通过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高工、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宁治教授等空气监测和气溶胶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才获得了突破。我清楚记得咱们第一次讨论是2月8号,在他们的帮助下,2月16日加急订做的病毒气溶胶采集设备就运到了武汉,2月17号开始了第一次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