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意义何在呢?
最近,一些国家建议向新冠肺炎治愈者发放“免疫证书”。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表示,尚无证据表明新冠肺炎治愈者可免于“二次感染”。有了抗体,为何还不能对新冠病毒免疫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为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教授。
“一般而言,感染某种病毒后痊愈了,身体会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可能会有短期保护的作用,但到底这种保护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每种病毒都不一样。”蓝柯说,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今年打了狂犬疫苗,身体产生了抗体,一般也只能保护一年。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至今还没有看到过系统观察治愈者血清抗体水平的动态研究。当然,目前也没有看到过治愈者被二次感染的报道,有待继续跟踪。从零星报道来看,有的治愈者抗体水平较高,但也有的治愈者抗体水平非常低。
世卫组织官员说,如果适应性免疫应答足够强,则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为重症,或防止同一病毒的“二次感染”。“所谓适应性免疫应答足够强,就是针对病毒产生足够高的抗体水平,但究竟什么是‘足够高’,目前还不能量化。”在蓝柯看来,系统的抗体研究至少要对治愈者跟踪一两年,才能有一个比较可信的结果,而且要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治愈者产生的抗体水平保护的强度也不太清楚。“当病毒来袭,就算有一定的抗体水平,能否有效抵御病毒的感染,这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病毒感染的量,比如身体的整体状况等等。”蓝柯还提到了“抗体增强反应”,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病毒等,其抗体结合了病毒后,反而会增强病毒的感染。
“正是基于这些目前的不确定性,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世界卫生组织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谨慎而又中肯的。”蓝柯说,向治愈者发放“免疫证书”有可能会引起误导,以为有了防范新冠病毒的“金刚不坏之身”,进而忽略了必要的个人防护。
如果抗体并非一直有持续的保护状态,疫苗研发意义何在呢?蓝柯说,当病毒暴发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最重要的措施,而有效的疫苗正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个重要手段。大部分病毒疫苗在注射后,身体都会产生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一般会逐渐下降,因此疫苗的保护效果有一个有效期。但在疾病流行期间,疫苗仍是一种有效的群体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