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研成果

J Virol | 我室胡志红、王曼丽团队揭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口服感染因子复合物的组成和功能

来源:   浏览量:  更新时间:2022-12-06 15:17:27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研究员和王曼丽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发表题为Functional Peroral Infectivity Complex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of Shrimp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口服感染因子复合物的组成和功能。

WSSV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病原,患病对虾表现出厌食、白斑等症状,死亡率高达95%以上,给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对该病毒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病毒的口服感染是很多病毒感染宿主的第一步,往往决定了病毒的宿主域和毒力。WSSV的口服感染机制尚不清晰,虽然有研究报道病毒的主要囊膜蛋白VP28在口服感染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在WSSV中还存在着5个与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er osinfectivity factors, PIFs)同源的蛋白质,但其功能尚不清楚。该研究从WSSV的5个保守PIF基因(PIF0-3,PIF5)入手,首先利用blue native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发现WSSV囊膜上存在一个包含PIF0-3的PIF复合物(大小约720 kDa)。随后通过质谱技术和Western验证,发现PIF复合物中至少还有4个新的病毒蛋白组分,即WSV134、VP124、WSV136和WSV021。根据预测的结构和序列相似性,推测WSV134可能是PIF4的同源物。生化实验表明WSSV PIF复合物对蛋白水解酶和高盐浓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这些特性对于病毒在海水环境中保持感染性非常重要。抗体中和实验发现,PIF1和PIF3抗体可以显著降低WSSV的口服感染性。这些结果揭示了PIF复合物在WSSV口服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为WSSV的防治提供新靶标。此外,该研究推测这种复杂的PIF复合物在多种感染节肢动物的大DNA病毒的共同祖先中就已经存在,提示PIFs介导的口服感染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病毒入侵机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研究员和王曼丽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副研究员汪习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000132)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SMC021)的资助。

图片

图片

图示: A. WSSV中PIF复合物和PIF5的模型; B. PIF复合物和PIF5在多种感染节肢动物的大DNA病毒中保守存在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8/jvi.01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