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研成果

Autophagy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学杰研究组在布尼亚病毒SFTSV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admin   浏览量:  更新时间:2021-11-16 20:12:49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传敏、田业胜)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学杰研究组在布尼亚病毒SFTS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致病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自噬交互模型,首次阐明了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后利用自噬进行的动态装配及释放过程,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学权威期刊Autophagy(《自噬》)。论文题目为“Bunyavirus SFTSV exploits autophagic flux for viral assembly and egres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利用自噬作为病毒装配及释放平台》)。

 

图片1.jpg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于2006年在中国中东部丘陵地区发现,该病毒可引起出血热性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症状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伴胃肠道反应,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病死率最高达30%。目前,我国超过20个省份报道有SFTSV感染,且感染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目前尚不清楚SFTSV的致病机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对SFTS进行防控和治疗。

图片2.jpg 

于学杰研究组自从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并分离布尼亚病毒SFTSV以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SFTSV的研究,在SFTSV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颇具影响力的成果。在本研究中,于学杰研究组首次发现布尼亚病毒SFTSV利用高尔基体及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体形成的吞噬泡进行装配,装配完成的子代SFTSV病毒颗粒可在自噬相关囊泡内存活,并通过自噬相关囊泡放到细胞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在调控布尼亚病毒SFTSV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理解SFTS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对SFTS的治疗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学杰教授和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周传敏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严佳敏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1.1994296

本文转载自武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