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暴发和流行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切断传播途径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新冠肺炎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被证实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而目前对新冠肺炎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以及公众环境中的气溶胶新冠病毒载量等关键问题还研究甚少。
为回应公众关切,并为政府疫情防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近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陈宇和刘元等团队会同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协同开展攻关,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舱医院病区及厕所、居民小区和超市等具有代表性的30余个监测点的多次空气采样,并通过该实验室前期研发的高灵敏度数字PCR技术(见前期推送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初步揭示数字PCR技术在SARS-CoV-2低载量临床样品检测中更灵敏准确),定量分析了各采样点的SARS-CoV-2病毒载量和气动力学特征。研究论文于2020年3月10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布,题为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RNA Concentration of SARS-CoV-2 Aerosol in Wuhan Hospitals during COVID-19 Outbreak(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武汉医院SARS-CoV-2病毒的载量监测和动力学特征分析, 下载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图1. 武汉各采样点的新冠病毒浓度(拷贝数/立方米空气)
该论文首次获得武汉地区疫情爆发期的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数据,其研究结果揭示:
1.公众环境总体安全。在目前武汉采取的全员防护、严格限制人员及车辆流动的情况下,各采样点单位体积空气内的病毒拷贝数数量极小或为零,且这些气溶胶中所含的病毒拷贝可能仅是病毒核酸而不具有感染性,因此在公众注意个人卫生防护的前提下,环境气溶胶大概率不会引起疾病传播。
2.室内空气通风和消杀对防止气溶胶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维持并加强医院病房等防控重点区域和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公众区域的空气流通和消杀措施。
3.需重点防控医院病患厕所中气溶胶的形成。注意加强马桶或便器的密封性;优先使用有盖子的抽水马桶,盖好盖子再冲水;避免下水道有反水、漏水等。
4.医院环境中,病毒与空气尘埃形成颗粒沉降在物体表面或地面后的扬尘可能是气溶胶形成原因之一。注重清洁消杀,减少室内灰尘,避免垃圾长期堆放,保持地面的干燥卫生等措施,将有效避免扬尘导致的气溶胶的产生。
该研究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市环境监测站、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申欣优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科技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并得到了武汉大学新冠肺炎科技攻关专项项目和泰康集团及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等的大力支持。